小班歌唱《大猫和小猫》活动报道
执教者:吕倩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歌曲中大猫和小猫的形象。
2、感受大猫,小猫叫声的力度的差异,学习演唱歌曲。
3、乐意参与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大猫小猫的卡片若干个。2、魔法袋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观察大猫、小猫的卡片,感受其形体和声音上的差异。
2、引导幼儿用强弱不同的叫声表现大猫和小猫的形象。
二、感受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唱歌曲,幼儿欣赏,感受演唱大猫、小猫时的不同力度。师:“哪一句唱的大声,哪一句唱的小声?为什么?”
(2)幼儿跟随琴声与教师一起唱,教师启发幼儿探索合适的力度分别表现大、小猫的形象。
(3)教师演唱歌曲,幼儿为教师拍手伴奏,教师提醒幼儿注意拍手动作的力度变化。
三、分别扮演角色,演唱“大猫”和“小猫”。
(1)、老师扮演大猫,幼儿扮演小猫(给予幼儿表扬)
(2)、教师请男孩子扮演“大猫”起立,女孩子扮演“小猫”坐在位子上,跟着音乐唱一唱。
(3)、教师让个别小朋友单独演唱(出示魔法袋)大猫或小猫(贴上卡片)(给予表扬鼓励)
四、结束
师:小朋友们小猫和大猫要休息了,我们小朋友也要休息了。
小班歌唱:《大猫和小猫》课后反思
今天我在“芽芽”班开展了一节歌唱活动课《大猫和小猫》由于歌曲的结构形象比较鲜明,孩子能够一下子就理解歌曲,我用大猫和小猫的卡片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让他们有兴趣去学习表演小猫和大猫的声音,并且能够表现出大猫和小猫的声音的不同。在歌唱力度上能够做出明显的区别。
当我出示大猫的的卡片时,问:“小朋友,看看是谁来了?”小朋友齐声答道:小猫。”当时我被愣住了,心想:这是小猫?那我另一只手拿的又是什么猫呢?于是,对小朋友说:“那看,这又是谁呢?”小朋友看后说:“这是小猫的宝宝。”我便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请听一听它们是谁?”接着,我用儿歌朗诵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了《大猫与小猫》的歌曲内容。在新歌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幼儿“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要小声唱,但由于班上幼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相当弱,而且几乎没有自我调控的内部感觉标准,当我说“小猫”要轻声唱时,几乎就没有声音了。
我把活动目标定为三条:1、感受大猫,小猫叫声的力度的差异,学习演唱歌曲。2、初步学习用声音的强弱来表现歌曲中大猫和小猫的形象。3、乐意参与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
为了保持孩子学唱的积极性,避免幼儿一遍又一遍机械的模仿,我让幼儿扮演大猫小猫唱歌、跟小猫学习本领等使幼儿在玩中快乐的学习了歌曲,使幼儿边玩边唱,轻松地学习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听的比较多,在演唱部分,先用夸张的声音唱出来。我发现幼儿在唱小猫的时候很温柔而且唱得比较准,在大猫的时候有点着急,在表演环节,我先让幼儿分男女小猫。我让幼儿在表演大猫时夸张些,表演小猫时动作小一点。
在今后的活动在表演歌曲时,教师要大胆运用夸张、亲切的身体语言来拉近与幼儿的距离,相信在今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更加精彩!



吕 倩
2013年12月4号